鱼油既欧米伽3(应用与产品篇)

鱼油第三方质量认证有哪些?不同形式鱼油TG、EE和rTG对比。处方鱼油有哪些?鱼油有哪些分类?如何读懂鱼油标签?鱼油循证用途、用量和如何选购(含品牌、价格等)。
提示:鉴于全球临床研究和产品信息持续,本文将大约每三个月更新一次。
目录
1.简介
2.产品分类及来源
3.生物活性/吸收对比
4.药代动力学
5.产品质量问题
6.选择优质产品须知
6.1.鱼油:
- 第三方认证USP、NSF、IFOS
- 注册品牌原料
- 关于DPA
- 如何选择磷虾油
- 如何选择藻油
- 原产地
- 医生专用品牌
- 非质量第三方认证:GOED、FOS、MSC
- 关于剂量
- 关于剂型
8.循证用途及等级、用量与产品选购(含品牌、价格对比等信息)
8.1.一般保健(成人、母婴童)
8.2.孕乳母与后代健康
8.3.儿童学习能力、精神健康
8.4.心血管疾病
8.5.高甘油三脂血症
—对标处方鱼油vs补充剂
8.6.认知功能与老年痴呆
8.7.抑郁症
8.8.脂肪肝(儿童和成人)
8.9.骨关节炎
附1. 关于主要处方鱼油参考信息
附2. 如何服用?
附3. 产品如何保鲜?
9.问题与警示
8.2.孕乳母与后代健康
8.3.儿童学习能力、精神健康
8.4.心血管疾病
8.5.高甘油三脂血症
—对标处方鱼油vs补充剂
8.6.认知功能与老年痴呆
8.7.抑郁症
8.8.脂肪肝(儿童和成人)
8.9.骨关节炎
附1. 关于主要处方鱼油参考信息
附2. 如何服用?
附3. 产品如何保鲜?
9.1.副作用
9.2.最高剂量
9.3 警告:鱼油与手术出血、房颤…等
10.参考文献或来源9.2.最高剂量
9.3 警告:鱼油与手术出血、房颤…等
简介
Omega-3脂肪酸(欧米伽3,缩写为ω-3或n-3等)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血脂和抗炎特性,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1。两种最重要的ω-3脂肪酸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补充剂中的EPA和DHA最常见的来源是鳕鱼等瘦肉型鱼类的肝脏,以及鲭鱼、鲱鱼、沙丁鱼和鲑鱼等多脂鱼类的组织2。然而,EPA和DHA实际上是由鱼类或磷虾食用的海藻合成的,而非鱼类本身3。目前存在多种Omega-3补充剂,来源包括海洋冷水鱼类、藻类和磷虾等提供EPA和DHA,尽管主要使用鱼油1。Omega-3的一般日常建议包括每天摄入1000mg以上,提供至少250mg的EPA和DHA4,5。包括美国等全球大多数人通常不符合当前的一般饮食指南6,7,而中国人均摄入仅49mg(如图1)7,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23)所推荐的成人欧米伽3日摄入量250-2000mg标准8。EPA和DHA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心血管和神经益处,尽管它们对各种疾病的临床改善的积极作用仍存在争议9。此外,不要将其与α-亚麻酸(ALA,一种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单独的ω-3脂肪酸)混淆,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图1.中国与部分其他国家ω-3摄入量对比(据Hibbeln JR│Am J Clin Nutr. 2006)
高浓缩鱼油的医学应用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开发高纯度、药用和针对性产品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专注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递送方法。第三方质量认证(USP、NSF和IFOS)已成为选择高品质鱼油的关键性因素10。
更多Omega-3代谢与生理活性、临床总结及安全性等,可参阅本网站专文:欧米伽3脂肪酸(专业篇) >>
产品分类及来源
Omega-3(主要是鱼油)一般按照浓度、产品形式、EPA:DHA比率和来源等有多种分类,简介如下:
1.按浓度(欧米伽3所占比),鱼油可分为:极高85%以上(俗称专业级或药用级),高浓度65-84%,中等浓度45-64%(其中以60%含量常见),低浓度23-44%(以30%含量较为常见)。产品标签上,一般会列出浓缩鱼油总量,以及总ω-3、EPA、DHA和/或其他ω-3(如DPA)含量。
2.按加工方法,鱼油可分为甘油三酯型(TG)、乙酯型(EE)、再酯化型(rTG)及单甘油酯型等几种形式。
2.1.甘油三酯型(Triglycerides,TG):
TG是鱼油的自然存在形态(脂肪酸附着甘油分子),故又被称为天然鱼油11。它是通过物理方法获得的,如超临界萃取。不过,TG鱼油生产成本较高12,但产品稳定性好,除了EPA/DHA外,还保留了其他ω-3成分。低浓度鱼油大多数为TG型(但有的不是),厂商会在产品标签上给予标注。
2.2.乙酯型(Ethyl ester,EE):
它是通过化学处理将乙醇取代甘油分子而产生的,以便进行分子蒸馏提纯和清除污染物等11。不过,部分其他Omega-3(如DPA)等有益成分可能流失,所以有些鱼油产品只含有EPA/DHA。大部分鱼油补充剂和处方级鱼油都是EE型。EE型鱼油一般不会在标签上标示,在低、中、高浓度鱼油产品中都存在该形式。
2.3.再酯化甘油三酯(Re-esterified triglycerides,rTG)型:
它是将EE鱼油再加工转化为甘油三酯而制成的,使其重新成为甘油三酯型,以提高吸收利用11。显然,rTG型生产成本高于其他形式鱼油,但其吸收效果最好(见本文“生物活性对比”章节)。rTG型属于高阶产品,常见于高浓度鱼油中。rTG在产品标签中通常会加以标注。然而,rTG型中的欧米伽3并不完全是甘油三酯,可能还有甘油二酯或单甘油酯。
EE型和rTG型一般也被统称为加工鱼油(或浓缩鱼油),以区别于天然鱼油(TG)。
…...。
1.按浓度(欧米伽3所占比),鱼油可分为:极高85%以上(俗称专业级或药用级),高浓度65-84%,中等浓度45-64%(其中以60%含量常见),低浓度23-44%(以30%含量较为常见)。产品标签上,一般会列出浓缩鱼油总量,以及总ω-3、EPA、DHA和/或其他ω-3(如DPA)含量。
2.按加工方法,鱼油可分为甘油三酯型(TG)、乙酯型(EE)、再酯化型(rTG)及单甘油酯型等几种形式。
2.1.甘油三酯型(Triglycerides,TG):
TG是鱼油的自然存在形态(脂肪酸附着甘油分子),故又被称为天然鱼油11。它是通过物理方法获得的,如超临界萃取。不过,TG鱼油生产成本较高12,但产品稳定性好,除了EPA/DHA外,还保留了其他ω-3成分。低浓度鱼油大多数为TG型(但有的不是),厂商会在产品标签上给予标注。
2.2.乙酯型(Ethyl ester,EE):
它是通过化学处理将乙醇取代甘油分子而产生的,以便进行分子蒸馏提纯和清除污染物等11。不过,部分其他Omega-3(如DPA)等有益成分可能流失,所以有些鱼油产品只含有EPA/DHA。大部分鱼油补充剂和处方级鱼油都是EE型。EE型鱼油一般不会在标签上标示,在低、中、高浓度鱼油产品中都存在该形式。
2.3.再酯化甘油三酯(Re-esterified triglycerides,rTG)型:
它是将EE鱼油再加工转化为甘油三酯而制成的,使其重新成为甘油三酯型,以提高吸收利用11。显然,rTG型生产成本高于其他形式鱼油,但其吸收效果最好(见本文“生物活性对比”章节)。rTG型属于高阶产品,常见于高浓度鱼油中。rTG在产品标签中通常会加以标注。然而,rTG型中的欧米伽3并不完全是甘油三酯,可能还有甘油二酯或单甘油酯。
EE型和rTG型一般也被统称为加工鱼油(或浓缩鱼油),以区别于天然鱼油(TG)。
…...。
生物活性对比
生物活性即生物利用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如下:
第一. 磷虾油18-22
第二. 再酯化甘油三酯型(rTG)22,23
第三. 天然甘油三酯结合型(TG)/藻油23,14,24
第四. 游离脂肪酸(FFA)型25,26,14,24
第五. 乙酯型(EE)25,23,20,26,22
磷虾油主要以磷脂的形式含ω-3脂肪酸。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磷脂的生物利用度略高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包括rTG型),而有的研究则没有21,22,27-28。
虽然足够剂量的任何一种形式鱼油都可以显著提高血清EPA和DHA水平,但一项研究发现,受试者从rTG鱼油中吸收的ω-3脂肪酸比从EE型中更多(约多76%)23。在这项研究中,每种形式每天随餐服用、持续两周,还发现rTG型比天然鱼油(TG)吸收得更好(多出34%)。此外,游离脂肪酸(FFA)型吸收率不如天然鱼油(EPA和DHA的吸收率低约14%),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
全文共计约36,000多字,引入参考文献230多条。
新会员加入即读全文;已注册会员直接阅读
第一. 磷虾油18-22
第二. 再酯化甘油三酯型(rTG)22,23
第三. 天然甘油三酯结合型(TG)/藻油23,14,24
第四. 游离脂肪酸(FFA)型25,26,14,24
第五. 乙酯型(EE)25,23,20,26,22
磷虾油主要以磷脂的形式含ω-3脂肪酸。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磷脂的生物利用度略高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包括rTG型),而有的研究则没有21,22,27-28。
虽然足够剂量的任何一种形式鱼油都可以显著提高血清EPA和DHA水平,但一项研究发现,受试者从rTG鱼油中吸收的ω-3脂肪酸比从EE型中更多(约多76%)23。在这项研究中,每种形式每天随餐服用、持续两周,还发现rTG型比天然鱼油(TG)吸收得更好(多出34%)。此外,游离脂肪酸(FFA)型吸收率不如天然鱼油(EPA和DHA的吸收率低约14%),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
全文共计约36,000多字,引入参考文献230多条。
新会员加入即读全文;已注册会员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