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10(循证应用与产品篇)
辅酶Q10功效作用、用量和使用周期;如何在跨境购平台挑选辅酶Q10?为什么辅酶Q10吸收差?什么是水溶性辅酶Q10?有哪些增强吸收的辅酶Q10专利制剂?泛醌(氧化型)与泛醇(还原型)区别?
目录
1.概述
2.产品分类
3.原料来源(历史与现状)
4.泛醌vs泛醇之争
4.1.争议背景
4.2.争议焦点与研究
4.3.建议中老年服用泛醇(还原型)
4.4.本章小结
5.生物利用度/吸收对比
4.2.争议焦点与研究
4.3.建议中老年服用泛醇(还原型)
4.4.本章小结
5.1.为什么辅酶Q10难于吸收?
5.2.为什么泛醇(还原型)吸收更高?
5.3.水溶性辅酶Q10专利有哪些?
5.4.其他提高吸收专利
5.5.本章小结
6.药代动力学5.2.为什么泛醇(还原型)吸收更高?
5.3.水溶性辅酶Q10专利有哪些?
5.4.其他提高吸收专利
5.5.本章小结
7.产品质量问题:含量、跨境购
7.1.含量不足
7.2.跨境购质量隐患*
8.选择产品须知
7.2.跨境购质量隐患*
8.1.关注原料来源和形式
8.2.注意注册商标成分
8.3.原产地
8.4.了解医生专用品牌
9.读懂标签,避免踩坑
8.2.注意注册商标成分
8.3.原产地
8.4.了解医生专用品牌
9.1.认准产品成分名称
9.2.注册商标成分/原料
9.3.认清成分含量
10.循证用途、用量与产品选购
9.2.注册商标成分/原料
9.3.认清成分含量
10.1.抗氧化(慢性病等)
10.2.慢性疲劳
10.3.心力衰竭
10.4.冠状动脉疾病
10.5.高血压
10.6.他汀类药物相关性副作用
10.7.糖尿病
10.8.糖尿病并发症
10.9.运动耐力和表现
10.10.不孕不育(女性、男性)
11.问题与警示 10.2.慢性疲劳
10.3.心力衰竭
10.4.冠状动脉疾病
10.5.高血压
10.6.他汀类药物相关性副作用
10.7.糖尿病
10.8.糖尿病并发症
10.9.运动耐力和表现
10.10.不孕不育(女性、男性)
—包括副作用、安全剂量、与睡眠和药物关系...等。
12.参考文献或来源
提示:鉴于全球临床研究和产品信息持续,本网站将大约每三个月更新一次。
概述
辅酶Q10(CoQ10,简称泛醌),是一种脂溶性非必需营养素。辅酶Q10在其氧化态(泛醌)和还原态(泛醇)之间不断相互转化,提供抗氧化作用,并在细胞ATP能量产生中充当电子传递辅因子1。人体储存500至1500mg的辅酶Q10,主要在心脏、肝脏、肾脏和胰腺等制造1。有些因素可能导致辅酶Q10缺乏,包括衰老、基因突变、心脏病、纤维肌痛和肝硬化等几种疾病,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等2。因此,CoQ10已成为如维生素类、鱼油等位居前列的重要补充剂。作为膳食补充剂,辅酶Q10的二种形式即泛醌(氧化型)和泛醇(还原型)在国际市场上均有销售3。由于其分子量大和亲脂性,已经开发出水溶性等多种提高吸收的辅酶Q10专利产品。然而,无论何种提高吸收的专利制剂,总吸收利用范围仅介于1.5-12.5%之间4。
- 为什么发酵原料及符合药典标准(如USP)等是选购优质辅酶Q10产品的关键?虽然市场上泛醌(氧化型)产品占主流,泛醇(还原型)会取代泛醌的主导地位吗?在本文的“原料来源(历史与现状)”等有关章节中给出了答案。
- 为什么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泛醇在消化道要首先转化为泛醌才被吸收…”?而反对者则通过研究表明,“无论口服泛醇还是泛醌,均以其初始形态被小肠吸收…”。二者争论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建议40岁以上人群补充泛醇(还原型)”?互联网包括AI的回答都太过笼统和缺乏证据。本文首次揭示了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详细可参阅本文“泛醌与泛醇之争”章节内容。
- 标准辅酶Q10泛醌吸收率低于3%,而标准泛醇(还原型)同比可增加2-4倍吸收,且更能有效提高血清泛醇水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DeepSeek的回答缺乏针对性和依据,本文“生物利用度/吸收对比”章节给出了适当的解释和支持证据。
- 国际市场上有许多声称能提高辅酶Q10吸收的水溶性等专利制剂,有哪些种类及支持性研究?为什么著名的美国消费者实验室ConsumerLab指出它们可信度有限3?本文“生物利用度/吸收对比”章节涵盖了国际市场上的常见专利产品类型、吸收率比较、“注册商标原料/成分”及代表性品牌等重要内容。
- 除了主要用于改善心力衰竭、减少服用他汀药相关副作用外5,辅酶Q10在缓解慢性疲劳、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提高生殖力等方面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据。具体用量、证据等级和使用周期…等,及如何选购到有关的产品?本文的“循证用量、用途和产品选购”有详细介绍。
- 选购优质辅酶Q10产品应首先了解成分/原料、注册商标成分和原产地等一些背景知识。产品标签是消费者唯一能直观了解其真实信息的途径。辅酶Q10产品标签的关键内容是有哪些?如何读懂它以购买到可靠的辅酶Q10产品?本文“选择产品须知”和“读懂标签、避免踩坑”章节分别给出了应有的答案。
产品分类
按辅酶Q10原料来源、产品结构形式、提高吸收方式等,主要分类包括如下:1.按原料来源:分为发酵和化学合成二类。
自从辅酶Q10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动物组织首先被发现以来,工业生产经历了动物提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等三个主要过程。因为资源有限及存在伦理和卫生风险,动物组织提取很快被淘汰6,7。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是全球市场辅酶Q10的主要原料来源,因其生产成本低且产物为100%反式结构(与人体合成一致)8,9;化学合成法虽然生产上存在一定优势,但其产物有部分为顺式结构,影响了生物活性。此外,化学合成法不环保且存在有害残留物等,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7,10。
……
2.按结构形式:分为泛醌和泛醇二种
辅酶Q10有泛醌(Ubiquinone,CoQ10)和泛醇(Ubiquinol,CoQH2)二种形式。二者在体内是相互转化的(如图1)。泛醌结构上失去2个氢原子,因此又被称为氧化型;泛醇携带2个氢原子,又被称为还原型。血液中超90%以上为泛醇,只有泛醇才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活性辅酶Q101。了解更多:辅酶Q10泛醇专利品牌Ubiquinol® >>

图1.泛醌与泛醇相互转换过程(图源:互联网)
泛醌(氧化型)是市场的主要产品形式。这是因为泛醌被发现和应用历史时已超过60多年,因此绝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是使用泛醌完成的。而泛醇(还原型)仅在2007年后才进入市场,且至今仍然只有日本Kaneka(钟渊化工)独家供应全球市场11。
3.按吸收类型:
由于辅酶Q10分子量大、脂溶性和晶体结构,因此难于被人体吸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科学家们持续开发出多种提高吸收(生物利用度)的方式(更多在本文“生物利用度/吸收对比”章节相关内容)。
3.1.标准型:
辅酶Q10泛醌(氧化型):原料为黄色结晶粉末,产品制剂为片剂、硬胶囊(干粉)或软胶囊(油基),吸收率<3%,油基胶囊吸收优于干粉制剂12。
辅酶Q10泛醇(还原型):即Kaneka泛醇,原料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保质期达4年13。其比标准型泛醌(氧化型)吸收高2-4倍左右,并能更有效提高血清辅酶Q10泛醇浓度14。
3.2.水溶型:
水溶性制剂主要由环糊精(Cyclodextrin)包合物和聚山梨酯80(Polysorbate 80)增溶和纳米封装。此外,自微乳化递送系统(SMEDS)也是一种水溶性制剂。
…..
表1. 辅酶Q10产品的常见分类:

......
全文共计约33,000多字,引入参考文献或来源约200条。
新会员加入即读全文;已注册会员直接阅读
本网编辑,2025.10.04.第一版

